講辛亥革命,許多人講了很多有關孫中山先生到來當時馬來亞,向華商、華社籌募革命基金的那段歷史。
也有很多人說過,沒有當年的海外華僑,包括馬來亞的華商、華社,就沒有孫中山先生的革命;沒有孫中山先生的十次起義,就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,沒有中華民國,沒有後來的新中國,沒有後來的改革開放,更沒有今天的中國崛起。
這些事,都是那些年的事了,許多人已經遺忘。
其實,更多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段歷史了。
大家似乎已經集體遺忘的,是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何要多次到馬來亞來找華商、華社?
當然是宣揚革命、建立民主;籌錢啦,這個還要問嗎?
要問,而且要追根究底;當時華商、華社的錢何來?天上掉下來的嗎?
是豬仔一般的苦力華工,以及從苦力拼成富甲一方的華商,在馬來亞這快
荒野錫礦地創造出來的財富。
每一個銀元,都是用血汗、用命拼回來的。
拼出來的銀元成就了推翻滿清、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現代中國。也成就了今天馬來西亞的經濟、社會。
但是,這些歷史大概已經不在官方的歷史記載中了。
1857年,也就是155年前,87位華裔苦力從巴生何逆流而上,來到今天吉隆坡大鐘樓後面,Masjid Jemed 回教堂所在的沙洲上,下船一腳踩進泥濘河口(Kuala Lumpur)。然後在一片蠻荒中開天辟地,一直步行找尋錫脈到今天的'安邦。
開始了吉隆坡可歌可泣的開埠敘事。采錫活動踴躍後,人口增長,市鎮成型,經濟生產繁榮起來後,商業活動也跟着蓬勃。
1904年,也就是108年前,雪蘭莪、吉隆坡中華總商會成立。
孫中山先生1905年到吉隆坡來籌募革命基金。安排這事的,是當時已經落腳吉隆坡蘇丹街的杜南先生。他安排孫先生在今天的柏屏戲院(當年叫大中華戲院)演說。
大家看過謝廷鋒、梁家輝主演的《十月圍城》,為孫中山先生當年在香港開會,遭清朝爪牙圍殺,革命義士壯烈犧牲的歷史故事感動不已。
孫先生在吉隆坡柏屏戲院發表演說籌錢時,也是令人提心吊膽的,因為保皇派在吉隆坡也很有勢力。為防不測,杜南先生的'兒子(杜志昌醫生之父)擔任孫先生在吉隆坡行動時的保鏢。
孫先生在戲院臺上演講,杜先生就身懷斧頭站在一旁當保鏢。
那時節,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則發揚他們保皇派的言論。其中的一個理論,就是要向開辟吉隆坡的葉亞來開拓精神看齊。
那段歷史因緣,誰復記憶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